孟子正義論
適宜性有兩個方面:時間上的適宜性,可稱之為“時宜性”;空間上的適宜性,可稱之為“地宜性”。
1、時宜性準則(Criterion of Current or timely fitness)
適宜性原則的第一條準則是時宜性。此所謂“時”,可指時刻、時分、時節(jié)、時機、時勢、時期、時代、等等;這些“時”對于行為、制度規(guī)范設計的要求,就是時宜性。
眾所周知,孟子對“時”特別重視。他教訓梁惠王:“彼奪其民時,使不得耕耨以養(yǎng)其父母,父母凍餓,兄弟妻子離散。彼陷溺其民,王往而征之,夫誰與王敵?故曰:仁者無敵。”(《梁惠王上》)“不違農(nóng)時,谷不可勝食也;…… 斧斤以時入山林,材木不可勝用也?!?雞豚狗彘之畜,無失其時,七十者可以食肉矣;百畝之田,勿奪其時,數(shù)口之家可以無饑矣?!?《梁惠王上》)“五母雞,二母彘,無失其時,老者足以無失肉矣?!?《盡心上》)“犧牲既成,粢盛既潔,祭祀以時?!?《盡心下》)如此等等。
在制度建構(gòu)問題上,孟子同樣重“時”、亦即時宜。例如,他說:“國家閑暇,及是時,明其政刑,雖大國,必畏之矣?!?今國家閑暇,及是時,般樂怠敖,是自求禍也?!?《公孫丑上》)“易其田疇,薄其稅斂,民可使富也;食之以時,用之以禮,財不可勝用也?!?《盡心上》)這里顯然,“時”是比“禮”更為優(yōu)先考慮的問題。他引證:“齊人有言曰:‘雖有智慧,不如乘勢;雖有镃基,不如待時?!?《公孫丑上》)
重建制度規(guī)范,這是當時的時代使命、最大的“時宜”。談到自己的歷史使命時,孟子同樣強調(diào)“時”:
彼一時,此一時也。五百年必有王者興,其間必有名世者。由周而來,七百有余歲矣;以其數(shù)則過矣,以其時考之則可矣。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,如欲平治天下,當今之世,舍我其誰也?(《公孫丑下》)
所以,孟子在談到孔子是最偉大的圣人時,特別指出孔子乃是“圣之時者”:
伯夷,圣之清者也;伊尹,圣之任者也;柳下惠,圣之和者也;孔子,圣之時者也。孔子之謂集大成。集大成也者,金聲而玉振之也。金聲也者,始條理也;玉振之也者,終條理也。始條理者,智之事也;終條理者,圣之事也。(《萬章下》)
總之,孟子的適宜性原則,首要的就是時宜性準則。這條準則對于現(xiàn)代制度規(guī)范建構(gòu)來說同樣是非常值得注意的,比如說,現(xiàn)代性的制度規(guī)范必須適應于現(xiàn)代性的生活方式。
2、地宜性準則(Criterion of local or Conditional fitness)
適宜性原則的第二條準則是地宜性。此所謂“地”,可指地點、地方、地理、地勢、地位、地形、地區(qū)、地域、等等;這些“地”對于行為、制度規(guī)范設計的要求,就是地宜性。
例如,孟子曾這樣討論過場合、地位上的適宜性問題:
孟季子問公都子曰:“何以謂義內(nèi)也?”曰:“行吾敬,故謂之內(nèi)也?!薄班l(xiāng)人長于伯兄一歲,則誰敬?”曰:“敬兄。”“酌則誰先?”曰:“先酌鄉(xiāng)人?!薄八丛诖?,所長在彼,果在外,非由內(nèi)也?!惫甲硬荒艽?,以告孟子。孟子曰:“敬叔父乎?敬弟乎?彼將曰:‘敬叔父?!唬骸転槭瑒t誰敬?’彼將曰:‘敬弟?!釉唬骸異涸谄渚词甯敢?’彼將曰:‘在位故也?!右嘣唬骸谖还室病!咕丛谛?,斯須之敬在鄉(xiāng)人?!奔咀勇勚?,曰:“敬叔父則敬,敬弟則敬,果在外,非由內(nèi)也?!惫甲釉唬骸岸談t飲湯,夏日則飲水,然則飲食亦在外也?”(《告子上》)
因此,孟子認為,僅僅考慮時宜還是不夠的,還要考慮地宜的問題。所以,孟子提出“天時不如地利”:
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環(huán)而攻之而不勝;夫環(huán)而攻之,必有得天時者矣,然而不勝者,是天時不如地利也。……(《公孫丑下》)
當然,孟子在這里更強調(diào)“人和”;但在孟子看來,“人”本身的主體性的造就也有賴于“地宜”,例如:
富歲,子弟多賴;兇歲,子弟多暴。非天之降才爾殊也,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。今夫麰麥,播種而耘之,其地同,樹之時又同,浡然而生,至于日至之時,皆熟矣。雖有不同,則地有肥磽,雨露之養(yǎng)、人事之不齊也。(《告子上》)
孟子所主張的這種地宜性準則,對于現(xiàn)代制度規(guī)范建構(gòu)來說同樣值得重視,比如說,同樣是現(xiàn)代性的制度規(guī)范建構(gòu),必須考慮到不同地域、不同民族國家的生活方式的差異。
[1] [2] [3] [4] [5] [6] [7] [8] [9] [10] [1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