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慮無效,35歲的危機不是年齡,而是這三點!
來 源:未知發(fā)表日期:2018-09-29
近來,35歲的職業(yè)危機沸沸揚揚,有失業(yè),有跳樓,還有擔憂,還有惶恐… …
于是,
很多人,沒到35歲的,紛紛講起這些故事來表達自己承受的壓力程度;
很多人,35歲附近的,變得更加敏感,只求故事不要重復發(fā)生;
很多人,過了35歲的,慶幸著,滿足著,踏著步畫著圓;
其實,真相往往是被隱藏在感性之后。
因為,
月亮只有一個,卻有陰晴圓缺;
都是35歲,酸甜苦辣各不同;
危機,絕對不是指某個年齡!
公眾號胡言非語,專注職場人的能力提升與發(fā)展,對“35歲的職場危機”,從以下三點進行剖析,以作建議:
1
現實永遠是現實
很多人也許已經不記得了,聯想集團在2003年大裁員時,公司內網上那篇《公司不是家》,以及柳傳志的回應,當時猶如電閃雷鳴般轟擊在人的心頭。
回應的原文摘錄如下:
“我很抱歉地對《公司不是家》的作者說,我們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。元慶只能從企業(yè)發(fā)展的角度,從大局的角度看問題,這才是最根本的以人為本,最根本的為員工負責。如果元慶真的用為局部員工負責的方法去考慮問題,企業(yè)就會陷入一片兒女情長之中,完全無法發(fā)展,中國就會失去聯想。”
不論被淘汰的職場故事多么感人或者引發(fā)憐憫,但總會像一顆小石子扔進池塘,最多有一些漣漪?,F實就是,組織不再需要你,而不論你的情感有多深,有多么對當前的不舍。
現實有很多:
● 沒有永遠的穩(wěn)定崗位;
● 營利性組織的目標就是盈利,不論它承擔了多少社會責任;
● 組織永遠在思考什么人會更合適,即使你現在最合適當前的崗位;
● 沒有人是不可替代的,只能不斷增強自己在這個組織中的不可替代性,或者增加組織的替換成本,這就是你要努力的;
● 經驗有用,但不是完美保障,多數人的經驗還不足以左右公司的運營;
● … …
每一個職場人,認識和面對現實,從而鞭策自己,很重要!
2
危機與否,其實是指你的可替代性
正如足球賽場上,35歲的球員不論曾經擁有多么巨大的光環(huán),相對20來歲的年輕人來講,體力、精力、潛力等有所不足,已經開始隱隱感到自己擁有位置的“威脅“。
但是,焦慮,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。
危機與否,其實是指你在職場中的可替代性!
一個年薪40萬的程序員,35歲時因為裁員,感覺自己無法承受兩套房貸,擔心無法繼續(xù)給孩子當前的教育環(huán)境… …,于是選擇跳樓這種對自己淘汰的方式。
對于組織而言,你與新人之間能力差異帶來的痛點,組織在成本和時間上,可以接受。
的確,新人的優(yōu)勢一目了然:
● 薪酬期望更低;
● 工作的欲望更強;
● 聽話,不會倚老賣老;
● 半年上手,一兩年就成熟了;
● 可塑性強,對產品的設計角度更具有創(chuàng)新性;
● … …
但是,這是否成為35歲被淘汰的理由呢?
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要求大于組織對其的要求;
如果一個人的成長速度超過組織的發(fā)展速度;
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迭代速度(意識、知識、技能等)超過組織的進化速度;
那這個人一定是優(yōu)秀的,一定是在組織里不可替代的!一定是讓新人仰望的對象!
相反,當組織在高速成長中,需要評估成員是否值得繼續(xù)跟隨時,不論35歲,還是25歲,都會被替代掉。
所以,這與年齡無關!
正如《刻意練習》這本書所傳遞的觀點,即使你練習某個技能很多年,也許只是停留在某個熟練的水平,卻無法提升。有的人,通過刻意練習,不斷尋找可以提升之處,卻很容易超越那些練習時間遠超自己的人。
一個職場人,要能不斷發(fā)展,其實就是要加強自己的“不可替代性”。
老胡在輔導很多企業(yè)的工作計劃時,就發(fā)現了太多的無價值表現,試想:
當你的工作計劃,只是把時間換一下,仿佛一樣可用,而且沒什么大的問題;
當你的工作思路展現出來,都是基本的工作流程,別人也能輕易做出來;
那你有什么獨特性?
一個基本素質達標的年輕人,只要組織加以方法和案例的培養(yǎng),就可以準備替代你了!
當你覺得一項工作變得熟練和得心應手時,就要小心了!
3
淘汰的不是你年歲漸大,而是你的脆弱和依賴
有調查數據顯示,近7成職場人正處于迷茫狀態(tài)。
48.37%職場人表示“以前為夢想打拼,現在卻為生活奔波”,迷茫在現實與夢想的差距之間。
37.68%的職場人則迷茫于未來發(fā)展,每逢新人入職,都似乎在提醒自己競爭力下降,他們無奈表示“工作節(jié)奏越快,越是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提升自己。”
知道應該要做什么,卻從來不愿意投入精力和時間去做什么!
——這是被淘汰的人最大的通病!
35歲淘汰的是那份內心的脆弱,是對現有環(huán)境和工作的依賴性;
脆弱,是過去十年努力工作,打拼來的職位、薪水、房子、家庭… … ,就像達到了人生的頂峰,只求保住現有狀態(tài),無心追求更高。因此,短暫失業(yè)時,想到房貸的壓力,竟能讓人跳樓,這可憐的故事之外,的確是脆弱的展現。
組織最需要的人,永遠是兩種:
一種是能夠支撐高速發(fā)展的人才;
一種是可以培養(yǎng)但當前成本較低的人。
這兩種之外,穩(wěn)穩(wěn)當當的人反而是容易被替代的。
但最可悲的就是在一個組織中被替代被淘汰后,就產生了自我否定,這叫做脆弱。
很多人從畢業(yè)找工作開始,就瞄準名牌企業(yè)、大企業(yè),試圖站在一個較高的起點??墒牵捎谶M入后,對環(huán)境的熟悉產生了依賴,一切都變得按部就班,即使壓力大,加班多,但做的工作變得常規(guī),你的“熟練”已經不足以讓組織向更高的方向發(fā)展!
你必須要知道,你的能力和經驗,無法適應或者支撐組織的需求,但對于很多其他企業(yè)而言,你卻是個“寶”啊!
正視自己的能力和潛力,搞清楚自己接下來最大的價值是經驗還是創(chuàng)新?
也許換個成長型的企業(yè),用你那在大企業(yè)的規(guī)范技能和經驗去幫助它們,共同成長,會給你一個新的,且更長遠,且更不可替代的職業(yè)生涯呢?
當然,前提是不要抱著現在的一切不放手,薪酬、職位、環(huán)境,等等,都是可以看長遠一些,現在放松一點,卻得到將來的更高水平,豈不是更好?
記住這樣一段話:
美國文學家及哲學家亨利·戴維梭羅說過:“最令人鼓舞的事實,莫過于人類確實能主動努力以提升生命價值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