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津高校 給農民工插上翅膀

2010年11月4日 劉超群 靳瑩  天津網-數(shù)字報刊     

眾多農民工在入學考試現(xiàn)場認真答卷

天大網絡教育學院孟昭鵬

  11月5日,第三屆圓夢教育開學典禮將舉行。這是“圓夢計劃”的又一次實踐。

  在全國都在考慮如何給農民工維權,如何讓農民工賺錢時,深圳這座外來務工人員最多的城市,開始考慮農民工的未來。

  作為“圓夢計劃”的合作伙伴,天津大學網絡教育學院也開始在天津探索農民工教育的可能性。

  啟動計劃 “摸著石頭過河”

  深圳福田八卦四路425棟,深圳市農民工學校并不顯眼,也不太好找,但對于深圳的農民工來說,至少這里有一個穩(wěn)定的學習基地。大樓的第三層人流熙攘,這里就是深圳農民工們“憧憬”夢想的地方。

  “每天看著這些學生學習的勁頭,你都會被他們感動,農民工知道什么叫苦。”靖建瑞對獨家深讀記者說。作為深圳市總工會農民工學校的校長,他見證了三年來,“圓夢計劃”的成熟。

  2008年,深圳市開展了“圓夢計劃”。每年提供100個免費學歷教育的機會,每名學生完成學業(yè)所需學費是8000元,因為是給農民工提供學習機會,大學給每人減免了1000元,實際學費是7000元。被錄取的農民工并不需要掏這筆錢,其費用由總工會和慈善協(xié)會承擔。

  “我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。第一期合作的學校還不多。”靖建瑞說,目前支持的企業(yè)不多,因此主要由政府承擔費用。

 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(tài),“計劃”正式啟動,出乎靖建瑞的預料。短短9天報名時間里,市總工會農民工學校就接聽咨詢電話5000多個,接待現(xiàn)場報名近2000人次,市總工會和職工繼續(xù)教育學院的相關網頁點擊率超過4萬次。

  此后三年時間,“圓夢計劃”在當?shù)剞r民工群體中的影響越來越大。

  審查嚴格 既困難又得優(yōu)秀

  “免費上學吸引力很大,但作為幫扶項目,是為了真正幫助到經濟上有困難的優(yōu)秀農民工群體,因此在考試資格的名額篩選上嚴格把關。”靖建瑞直言,由于名額有限,只能選擇其中“特別困難”的。

  按“計劃”,凡是農村戶籍、具有高中學歷、與本市用人單位簽訂一年期限以上的勞動合同且工作表現(xiàn)優(yōu)秀、已經加入工會組織、家境貧困的農民工均可報名,通過考試即可入學。每天靖建瑞都要與上百名農民工見面,“有的人帶著名牌包來報名,我一看就把他拒之門外。能買得起名牌包的人能算貧困嗎?”

  但說到通過審查的農民工,他如數(shù)家珍,“你看這個女孩,人聰敏又勤奮。這個男孩全靠他一個人養(yǎng)家。”話語中,飽含了對這些年輕的外來務工者的無比憐愛和贊賞。

  未來發(fā)展 資金尚有一定缺口

  第一屆資助104名、第二屆資助150名農民工免費上大學,第三屆名額大幅提高到293名。三年時間,“計劃”一直在穩(wěn)步向前發(fā)展,也得到了更多農民工的認可,但對于深圳數(shù)百萬的農民工群體來說卻是杯水車薪。

  “我們最希望看到的是,‘圓夢計劃’能起到一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,讓更多的深圳企業(yè)關注一線普通農民工的教育發(fā)展問題。”靖建瑞說。

  他介紹,深圳700萬農民工中,近七成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,大多只能從事技術含量不高的簡單勞動。農民工群體的文化素質和職業(yè)能力,與當?shù)爻鞘薪ㄔO的要求,以對當?shù)禺a業(yè)升級對產業(yè)工人隊伍的要求仍相距甚遠。

  這只是開始,“如果效果好的話,將來會擴大規(guī)模。”靖建瑞說,“但畢竟是政府出錢,名額有限。如果能夠解決資金問題,那么我的目標是五年內再培訓100萬農民工。”

  圓夢計劃 天津已經邁出一步

  作為“圓夢計劃”的合作伙伴,2010年天津大學網絡教育學院錄取了102名深圳農民工。

  “早在幾年前,我們與天津市總工會合作,推出過面向勞動模范的遠程教育項目,算是‘圓夢計劃’的一個雛形。”

  天津大學網絡教育學院院長孟昭鵬介紹說,當時的學生從郵遞員到建筑工人,最大的54歲,最小的26歲,全班73人,均為勞動模范,因此稱作“網絡教育勞動模范班”。

  大多數(shù)農民工只能從事技術含量不高的簡單勞動,職業(yè)技能水平不高?,F(xiàn)在我們更多的是跟企業(yè)合作。如果能讓更多企業(yè)參與進來,農民工的學歷教育是很好實現(xiàn)的。”孟昭鵬說。

  但孟昭鵬坦言,這種教育并沒有得到太多人的認可,“首先,推廣需要時間,讓農民工意識到這種學習的好處并不容易。其次,如何更好地動員社會力量來參與其中是個難題,如果能解決學費問題,80后、90后新一代農民工還是有很大的學習興趣的。”

  在他看來,要模仿“圓夢計劃”的模式,需要社會各界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。

  “畢竟農民工問題是個社會問題,需要各行各業(yè)的配合。不要忘了,我們住的大樓都是由這些農民工兄弟建起來的。”

本文關鍵字: